清代方东树※论诗之语,出处见《昭昧詹言》※卷一:“古人各道其胸臆,今人无其胸臆,而强学其词,所以为客气假象。汉、魏最高而难知,而其词又学者所共习诵。以易袭之熟词,步难知之高境,欲不为客气假象也得乎?”可知方氏所言客气假象,是指诗歌创作中的虚假气象,特指后人生吞活剥前代名家佳作,模拟古人面目,反而丧失了自己的诗歌个性及独特风格。方氏此论的提出,在当时很有针对性,正如其言:“大约今学者非在流俗里打交滚,即在鬼窟中作活计,高者又在古人胜境中作优孟衣冠。求其卓然自立,冥心孤诣,信而好古,敏以求之,洗清面目,与天下相见者,其人不数遘也。”又言:“大约学人好为高论,而不求真知,尽客气也。”(同上卷一)方氏所指责的客气假象现象,在明清时代的诗坛上确实普遍存在,比如“明七子”诗中常见的模仿盛唐气象,学得再逼真,还是假古董。方氏所言,实际上是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应该如何学古而化的重大问题。他认为,要想提高诗艺,必须先模学古人佳作,但又不能仅袭其形貌,而要得其精神胸臆,有因有创,化古为新,方成大家。他还具体论述云:“凡作文与诗,有一题本分所当有者,有作家自己才学识襟抱之所有者。既自家有才有学识,又必深有得于古人,真传一脉,方为作者。若仅于词足尽题,奚有异观。”(同上卷一)强调既要学古,又要化古,而且重点在从学习古代传统中化出“我”的特色,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缺乏个性与客气假象。比如“读陶公(渊明)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皆道腴,乃得之”(同上卷四)。可见方氏客气假象说法的提出,不仅有着总结诗歌创作理论的意义,而且还有着针砭诗坛时弊、纠正不良风气的积极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