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诗不师古


清代林昌彝※论诗歌创作借鉴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命题。其《射鹰楼诗话》※卷四云:“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奡;善心者,师心不师圣(原注:关尹子语);善诗者,师诗不师古。”“师诗”,即以诗为师,兼取众长。“学诗实不论汉、魏、六朝、唐、宋,皆可学,特词与意之别耳。”(《海天琴思录》卷一)又说,“自汉、魏、晋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丘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明大方,而免夫偏轨之弊矣。”(《海天琴思录》卷一)林氏并不反对师法、借鉴古人之诗,要之,则必不“偏嗜”或“偏轨”一时一家之诗,而能兼师众长,做到时至心融,浑然自成,“诗无模仿之痕,而自然入古”(《射鹰楼诗话》卷二十二)。“不师古”,即反对复古、拟古。“然不师古者,不袭古耳,不摹古耳,不泥古耳,非戾古也。所谓学之太似,转与古人远矣。”“若篇法、句法、字法必求肖古人,徒为古人执箕帚耳。”(《射鹰楼诗话》卷四)他认为“有词无意,有肉无骨,摹古之弊,大复(何景明)倡之。”(《海天琴思录》卷三)又说“近日学苏、黄而不能变换者,则苏、黄之优孟衣冠耳。”(前书卷一)此谓“师诗不师古”,即不拟古,出真意,能变换,亦所谓师法古人,须“善入”、“善出”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