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未仕。为南宋著名词人,格律派的代表,诗亦工。与陆游、范成大、尤袤、杨万里、朱熹、辛弃疾、叶适均有交往。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附《诗说》。作为诗人的姜夔,作诗初学江西诗派,“三熏三沐,师黄太史氏(黄庭坚)”,但越学越觉受束缚,“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说明他是从江西入而不从江西出并力求有独创性的诗人。《白石诗说》一卷,又名《白石道人诗说》、《姜氏诗说》,《四库全书》作27条,《历代诗话》分为30条。通行本有何文焕《历代诗话》本和中华书局排印本。书前自序,谓《诗说》一书得自山中一隐士,其实都是谈作者自己体验心得。全书文字不多,阐述多是三言两语,但内容全面而丰富。当代有学者将其内容归纳为十端:立法度,树妙境,尚自然,倡含蓄,崇意格,辨诗体,重精思,贵独创,主情性,讲涵养,涉及艺术表现、艺术构思、艺术境界、艺术审美要求以及诗人修养诸方面。针对当时诗坛上只求工于字句的形式主义诗风,姜夔论诗特别强调“意格”,讲求“吟咏情性”,重视内容。他说:“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故始于意格,成于句字。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他要求“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也就是说不要单纯地模范山水,而应重视诗人情意的寄托。他还提出“诗有四种高妙”,一是“理高妙”,二是“意高妙”,三是“想高妙”,四是“自然高妙”,其精神也是注重诗歌的内容情意和构思。他不满诗坛上因袭模拟的诗风,论诗又很强调诗人写出自己独特的“韵味”:“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模仿者语虽似之,韵亦无矣。”“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他不反对学古,甚至还说过“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但他强调诗人自己必须“精思”,不要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他又针对当时某种轻狂浅露的诗风,力主“沉著”、“含蓄”、“精深”、“蕴藉”:“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共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小诗精深,短章蕴藉,大篇有开阖,乃妙。”“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姜夔论诗虽讲求高妙韵味,但不废诗法。他认为“舍文无妙”,主张“观诗法”、“知诗病”、“法度不可乱”,在说理、说事、写景、体物、用事、措辞、布置、雕刻等方面都发表了一些很精辟的见解。不过,他在谈诗法时不主张过分的“雕刻”,认为“雕刻伤气,敷衍露骨”。他主张“得活法”以臻于“自然高妙”,即达到“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境地。姜夔的“自然高妙”说对后来严羽的“兴趣”、“妙悟”说以及王士祯的“神韵”说有很大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