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苏轼撰。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外任为官,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流弊,以“谤讪朝廷”之罪被捕入狱。不久获释,贬黄州。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旧党司马光执政,回京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等职,中间曾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复上台,再度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追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诗话》原书二卷,旧题苏轼撰,《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小说类,《通志·艺文略》著录于诗评类。《郡斋读书志》说:“轼杂书有及诗者,好事者因集成二卷。”可见非轼自撰。但其书至迟在南宋已经集成。今仅有《说郛》本,一卷,32条。《东坡诗话》内容多为摘赏佳句,阐释诗意,考订诗句,考辨作者真伪,见解多很精到。在考证赏评中,苏轼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见解。他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有补于世”。他认为诗歌与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非亲到其处”不知杜诗之工,非亲身耕耘,写不出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那样的诗句。他重视诗歌艺术境界的创造,认为“境与意会”“最有妙处”。在艺术风格上他喜欢“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因而很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的诗。他还提倡“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反对“好奇务新”的诗风。日人近藤元粹已将《东坡诗话》收入《萤雪轩丛书》,但意犹未足,复辑《东坡诗话补遗》。他认为“坡翁之大才,而不过仅仅三十余条,未足以饱人意”。“乃就《东坡志林》中,钞出其系于诗者,命曰《东坡诗话补遗》,附载于此”。《东坡志林》为宋人辑录苏轼遗墨而成,主要内容为杂说和史论,也有论诗之语。《遗补》选录66条,主要为杂记诗事,摘赏佳句,品评诗人,评论诗作。他提出“诗人有写物之功”,作诗要善于把握对象典型的形象特证,写出事物独特的风姿神韵。他赞同司空图所提出的诗当有味外之味,赞赏杜诗“才力富健”,僧守钦诗“清逸绝俗”,僧思聪诗“清远如画”,提倡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对卢仝、马异和杜默的“狂怪”及有意“求奇”,则深致不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