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立方(?—1164),字常之,丹阳(今江苏南京)人,移居吴兴(今属浙江),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南宋文学家,有《归愚集》、《韵语阳秋》、《西畴笔耕》。《韵语阳秋》又称《葛常之诗话》,二十卷,书成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序作于次年。《遂初堂书目》著录于集类文史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通行本有何文焕《历代诗话》本。本书主要评论汉魏以来诗人诗作,也旁及地理风俗、书画歌舞、花鸟虫鱼、医卜杂技等,内容广泛,以类编排。今人郭绍虞在《宋诗活考》中说:“大抵一二两卷论诗法诗格,三四两卷则论诗之本事,五六两卷重在考证,七八两卷多涉用事,九十两卷则多评史之作,十一卷论仕宦升沉之况,十二卷述死生达观之理,十三卷重在地理,十四卷多论书画,十五卷则述歌舞音乐,十六卷则述花鸟虫鱼,十七卷述医卜杂技,十八卷则论人识鉴,十九及二十卷则岁时风俗饮食妇女之属附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本书为宋人诗话之善本。作者论诗,注重感兴。他说:“自古工诗者,本尝无兴也,”“人情对境,自有悲喜。”由此出发,他十分理解和赞赏杜诗,认为“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故诗篇寄兴深远感人。因而他主张“作诗者兴致先自高远”,否则,“造语皆工,得句皆奇,但韵格不高,故不能参少陵逸步”。他还论述了“诗思”的问题,说:“诗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败之则失之矣”,诗人当善于把握。他又认为诗人应善于点化前作,夺胎化骨,使诗句“重经号令,精彩数倍”,但不主张求奇险,尚古硬,以致诗意晦涩。他说:“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其陈腐不可得,而翻为怪怪奇奇不可致诘之语以欺人,不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诗歌不应以“难解”为工。他主张诗歌应当“平淡有思致”,但又不是故作“拙易语”。他认为“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见解都很深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