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太学博士、宝谟阁学士。为人刚直,力主抗金,与韩侂胄不和,居家15年不出,忧愤而死。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两万多首,是中国诗人中第一个多产者,今存诗4000余首,有《诚斋集》。他作诗初学江西诗派,后嫌其过于雕琢奇险而不够自然平易,太直太露而不够含蓄,追求形似而缺少神韵风味,因而改弦易辙,主张多读王安石诗和唐人诗(尤重晚唐),以矫江西之弊,他曾说:“余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盖学后山、半山及唐人者也。”(《江湖集序》)表明他自江西诗入,而不自江西诗出。后来,他进一步“忽若有悟,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学而后欣如也。”(同上)他直接以自然山川和心灵感受为描写对象,以俚语白话入诗,而且写得诙谐有趣,形成了一种平易自然、清新活泼、通俗明畅的新诗体,被称为“诚斋体”。由于他在诗坛上的影响,宋诗从此便划分为江西体与晚唐体两派。《诚斋诗话》一卷,编入《诚斋集》中,近人丁福保收入《历代诗话续编》,为今之通行本。《诚斋诗话》内容比较庞杂,除论诗外,还论书法,论古文、四六文、祭文、青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其“论文论诗之语,中理者甚多”。在诗话中,杨万里论诗未尽脱江西诗论窠臼,他主张“初学诗旨,须学古人好语”,赞赏“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以敌为新,夺胎换骨”。但他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江西诗派的主张。例如他很重视诗味,认为“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甚至“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更为含蓄有致。学李杜苏黄诗,当“诵读沉酣,深得其意味,则落笔自绝矣”。在诗的艺术风格上,他还提倡“微婉显晦,尽而不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