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诗话》


作者王若虚(1174—1243),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进士。累官国史院编修官、延州刺史、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滹南诗话》三卷,偏重于诗歌批评,其中对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抨击尤为激烈。他批评黄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真正抒发真情实感,“如肺肝中流出者”却甚少;同时,他还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斥之为“剽窃之黠者”。作为金代重要的文学评论家,王氏论诗重在一个“真”字。他提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要求诗人对生活应有自己的感受,诗要抒发真性情,“浑然天成”,反对“经营过深”、“雕琢太甚”。这些都对明代公安派的反拟古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从“真”这一基本点出发,他提出了“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的主张,反对离开内容片面地追求形式,“不求是而求奇”,以致模糊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有关形似与神似的辩证观点,认为诗歌“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只有“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方是上乘之作。这些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诗话还用一定篇幅对许多作家在遣词、用典以至句法方面的错误提出了批评。本书收在《滹南遗老集》中,《四库全书》收于集部别集类,丁福保收入《历代诗话续编》,又有霍松林、胡主佑校点本,收入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