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法家数》


作者杨载(1271—1323),元代文学家,字仲弘,蒲城(今属福建)人,后迁居杭州,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历官饶州路同知、儒林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有《杨仲弘集》。其《诗法家数》按诗歌的体裁和题材分论诗歌要领,包括诗学正源、作诗准绳、律诗要法、古诗要法、绝句、荣遇、讽谏、登临、征行、赠别、咏物、赞美、赓和、哭挽等目,并有前言和总论。杨氏论诗强调学习和继承,认为“倘有志于诗,则须先将汉魏和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熟其词、究其旨”,在此基础上争取“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虽强调学习前人,但并不主张“蹈袭”。他认为“诗之六义,而实则三体。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明确地把赋比兴看成作诗之法,这在古代诗论中还是较早的。在“作诗准绳”中他强调立意、炼句、琢对、用事、押韵、下字,别具一格地从起、承、转、合谈律诗作法,把诗歌题材分为荣遇、讽谏、登临、征行、赠别、咏物、赞美、赓和、哭挽等九类,但其论大多依据前人之说增删而成,且主要偏于形式技巧,古诗要法和绝句之法两节则毫无新见。不过作为一本诗法介绍性著作,它谈得还比较切实、比较在理,并多少还有一点新见,在同类著作中仍不失为较好的作品。本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有存目,清人何文焕辑入《历代诗话》中,为今之通行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