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


作者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本琴川(今江苏常熟)人,后迁吴县(今江苏苏州)。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曾任国子监博士。明中叶著名诗人。年轻时与唐寅、祝允明、文征明齐名,世称“吴中四才子”,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称为“前七子”。其著作有《迪功集》、《谈艺录》等。《明史》卷二八六有传。徐祯卿《谈艺录》一卷,是前七子诗话代表作之一,书承七子古诗宗汉魏、律诗宗盛唐的复古思想,反对虚浮的“台阁体”,提出“法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以达到‘削浮华之风,敦古朴之习”的目的。徐祯卿在《谈艺录》中,通过对汉魏古诗的评析,阐发了对诗歌的特性、本质、风格、文质等问题的看法。首先,他认为:“情者,心之精也”,为“诗之源”,并对情的产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由情而成诗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其中对“情”、“气”、“思”、“力”、“才”、“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论述尤为精当。徐祯卿还从“情无定位,触感而兴”的思想出发,提出“因情立格”的主张,认为要根据表情的需要来决定其表现形式,不要让情受制于某种定式和风格,他还对不同的题材内容、以及作家因不同的身份、遭遇、气质而形成不同的风格进行研究论述,这与李梦阳严守古法,“因格立情”,独标一格相比,尤显真知灼见。其次,徐祯卿还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主张以质为本,“由质开文”,反对“由文求质”,这对扫荡“台阁体”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谈艺录》论诗主情致,重神韵,对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有显著影响,但其过分崇古,也助长了诗坛上摹拟古人的不良风气。《谈艺录》有《学海类编》本、《格致丛书》本、《说郛》本,清人何文焕编辑的《历代诗话》也予收入,为今之通行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