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庵诗话》


作者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成都(今属四川)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官翰林修撰。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由于直言极谏获罪,谪戍云南永昌。有《升庵集》。《升庵诗话》十四卷(另有附录),通行本有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此书成就主要在文学批评方面,通过诗人品评和诗歌品鉴表达了他的作诗主张和诗学观点。在《诗话》中,他既主张向古人学习,但又反对把学习面定得过窄,强调应从各代诗歌,特别是六朝和三唐的优秀诗篇中吸取养料,杨慎对盲目尊唐的偏向也持否定态度,批评“学诗者动辄言唐诗,便以为好”,对宋代有成就的诗人,也给予赞扬和肯定。这些既有别于茶陵派又有别于七子的文学主张,体现了要求在继承遗产过程中开阔视野,寻求历史渊源,进行具体分析的观点,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杨慎论诗,主“天然”,“清新”,十分推崇王维、韦应物的诗歌,表现了对诗歌意境塑造、韵外之致的重视,将诗歌是否“有言外意”,是不是“含蓄蕴藉”看作决定诗歌艺术成败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但杨慎在肯定“含蓄蕴藉”的作品同时,贬低那些“直陈时事”的现实主义诗篇,并视为“下乘”;在反对“胸中无学,目不观书”的时候,却由此强调诗要有出处,认为“若以无出处之语皆可为诗,则凡道听涂说,街谈巷语,酗徒之骂座,里媪之詈鸡,皆诗也,亦何必读书哉?”这些严重偏见,是杨慎文学思想中陈腐观念的具体体现。考订辨误是此书的又一特色。他能顾及全诗意境,考订词章韵律,考究用字得失,不少意见都很精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