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诗家直说》,四卷。作者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山东临清市)人。明代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布衣终身。曾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唱和,为后七子领袖。后因李、王地位升高,谢榛被排挤开除于后七子的行列,但他的诗学观仍颇有影响,后七子“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争摈茂秦,其称诗之指要,实自茂秦发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著有《四溟山人全集》,其中后四卷为《诗家直说》。清乾隆年间耘雅堂刊刻《诗家直说》,沿一抄本之名,改称《四溟诗话》。近人丁福保将此书辑入《历代诗话续编》中,亦用《四溟诗话》之名。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以盛唐为法”,强调“气格”。他说:“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教”。“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此所以为盛唐也。”杜诗“气象宏阔”,“子美虽为诗史,气格自高。”谢榛的“气格”说继承李梦阳的格调说并有所发展,如说“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既注意到诗歌的形式即体格和音韵,又注意到诗歌的内容即情志。谢榛虽以盛唐为法,但他不同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他认为“虽盛唐名家,亦有罅隙可议”,即使是李、杜仍不免有“疏漏”和不够“检点”之处,学者不应该“泥乎盛唐”。谢榛还突破“情景交融”说,提出“景媒情胚”说。他说:“情景相触而成诗”,“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在情与景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以情为主,景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情是诗的胚胎和灵魂,情景合而为诗,能够“以数言而统万形”。谢榛的“景媒情胚”说,对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有明显的启迪作用。谢榛还强调“诗有天机”,“以兴为主”。他说:“诗有天机,待时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因此,他反对先立意后措辞的“辞前意”,主张“辞后意”,“意随笔生”。他说:“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且阅书醒心,勿然有得,意随笔生,而兴不可遏,入乎神化,殊非思虑所及。或因字得句,句由韵成,出乎天然,句意双美。”这就是他说的“辞后意”。谢榛这种“以兴为主”的兴会说,成为清初王士祯“兴会神到”的神韵说的先声。谢榛又主张“诗贵乎真”。他说,“《三百篇》直写性情”,“渊明最有性情”。因此,他反对“蹈袭”和“摹拟”。他批评“今之学子美者,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平而言干戈,不老曰老,无病曰病。此摹拟太甚,殊非性情之真。”谢榛还强调“悟”的作用。“造物之妙,悟者得之”,“非悟无以入其妙”,“造奇语于众妙之中,非透悟弗能也。”他把:“悟”看成是法盛唐的重要途径,认为有了“见心”之悟,“则心有所主,而夺盛唐律髓,追建安古调,殊不难矣。”他说“人各有悟性”,诗人要能够“因人之悟,以开己之悟”,这有诱发灵感的意思。谢榛的妙悟说对公安派的性灵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一定的影响。《四溟诗话》于作者生前即已流传。后有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府冰玉常《四溟山人全集》24卷刊本、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本、李本纬序《重修诗家直说》。今通行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宛平校点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历代诗话续编》本。1987年齐鲁书社出版李庆立、孙慎之《诗家直说笺注》,以赵府本为底本,参阅各本校勘,便于读者翻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