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按察使、应天府尹、南京刑部尚书等职。早年与李攀龙、谢榛等同为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李谢世后,又主柄文坛20年之久,影响很大。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赋、诗、文、说四部),其中《艺苑卮言》八卷(另有附录四卷、分论词曲、书画),历经14年于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写成,在《四部稿》中,属说部。《艺苑卮言》中,“凡论诗者十之七,文十之三”,因此,可以看作一部诗话著作。通行本有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王世贞论诗,宗前七子,仍以格调说为中心,提倡复古,认为西汉以来,文格代降,鼓吹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所以,《卮言》中着重谈论唐诗,倡言学初盛唐,极推李杜,而对中晚唐如韩愈、白居易等,多有微词。王世贞虽承前七子论诗之旨,但鉴于前七子之失,《卮言》中提出的一些观点,看法有所变化。如主格调说,能够将才思视为格调的基础,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特别强调诗人的个性、才思和学识,这较之李梦阳等专以形式摹拟来谈格调,提高了一步。他主张学古,但提倡博采众家,反对死板模拟,认为“剽窃模拟,诗之大病”,主张“神与境合”而不仿字句,“不为古役,不堕蹊径”。他认为学古,还必须注意学习法度规则,即艺术表达技巧,《卮言》中摘引了大量名篇秀句,分析和归纳其表现方法,为后学指示学习途径。另外,《卮言》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评介本朝诗文的创作情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作品。后来胡应麟的《诗薮》,王世懋的《艺圃撷余》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卮言》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