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号麟洲,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曾任南京礼部主事、陕西福建提学副使、太常少卿,明后七子王世贞之弟,明文学家。其著作有《王仪部集》、诗话《艺圃撷余》等。《明史》卷二八七有传。王世懋《艺圃撷余》一卷,对唐代与当朝一些诗人及诗进行评议,推重盛唐律诗,对李梦阳、李攀龙有过誉之处。此外,对作诗的方法、使事用典、剪裁等亦有所论述。此书在其兄《艺苑卮言》学唐拟古的格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变通的思想。一方面他仍主格调说,主张写诗‘先须辨体”,“当严于格调”,讲究当行本色;另一方面,他又对当时亦步亦趋地模拟古人的作法表示不满:“海内为诗者,争事剽窃,纷纷刻鹜,至使人厌”,主张作诗“触物比类,宜其性情”,“但须真才实学,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意在用“性情”救泥古之弊。在这“本性求情”的思想指导下,王世懋赞扬了在诗歌上具有艺术个性,能“成一家言”的徐祯卿、高叔嗣,并将此二人与李东阳、何景明两人相比,认为“更千百年,李、何尚有废兴,二君必无绝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论:“能不为党同伐异之言,……未可与七子夸谈同类而观也。”王世懋“顾取情性”之说与公安派以及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有相近之处。《艺圃撷余》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人何文焕编辑的《历代诗话》也予收入,为今之通行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