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应麟(1551—1602),明代文学家。字元瑞,更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又号石羊生。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举人。中举后,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闭门著述。与“后七子”首领王世贞等交游,列入“末五子”之内。著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等。《明史》有传。《诗薮》共二十卷,分内编、外编、杂编及续编四个部分。内编六卷,前三卷论古体诗,后三卷论近体诗。外编六卷,论周、汉、六朝、唐、宋、元诗。杂编六卷,前三卷遗逸,论前代散佚的诗篇、载籍;后三卷闰馀,论五代、南宋、金代诗。续编三卷,论明洪武至嘉靖年间作品。《诗薮》论诗,承袭“后七子”复古主义余风,但持论已稍有变化,由重视格调而转向神韵。作者认为“诗之体以代变”,“诗之格以代降”。即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进受时代的制约和影响,时代发展,诗之体也随之变化,这是很有见地的理论;但他又认为诗之格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因此,他主张写诗要以古人为法,“取法欲远”,提倡学习汉魏以前的作品,这就为复古论提出了理论根据。关于“神韵”的论述是本书的精华。作者首次把画论中的“神韵”说引入诗论,他说:“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他评李白、王维等人的优秀诗歌,“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又说岑参“调稳于王(维),才豪于李(颀),而诸作咸出其下,以神韵不及二君故也。”《诗薮》内编六卷,阐述各种诗体的特征和源流,评析各种诗体的代表作,能从艺术特征、外部形式、文体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时有精辟见解。《诗薮》是明代从复古派到性灵说的过渡时期的论诗作品。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南京图书馆藏日本贞享三年丙寅(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刊明本校补,并加标点,于1958年排印本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此本1962年11月版,用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十八年胡氏少室山房原刊本残卷、朝鲜旧刊本校补,重排出版。这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