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诗话》


作者吴乔(1611—1695年前后),又名殳。清诗人和诗论家。字修龄。江苏昆山(一作太仓)人。一生困厄,息交绝游。诗集名《舒拂集》;其论诗之作,有《围炉诗话》六卷,《西昆发微》三卷。《清诗话》所辑《答万季野诗问》二卷,内容多与《围炉诗话》相重。《围炉诗话》为吴乔晚年著作。作者《自序》云:辛酉(1681年)冬,萍梗都门,与东海诸英俊围炉取暖,啖爆栗,烹苦茶,笑言飙举,无复畛畦。其有及于吟咏之道者,小史录之,时日既积,遂得六卷,命之曰《围炉诗话》。”《围炉诗话》在同代人中影响较大。吴氏本人曾将它与冯定远的《钝吟杂录》、贺黄公的《载酒园诗话》称为谈诗三绝。吴氏诗话的核心是“重意”。认为炼字炼句和用韵都在其次,“有意”才是“诗之大端”。反对“有词无意”、“惟求好句”、“以意凑韵”的做法。主张“诗中须有人”、“诗出于人”、“诗贵见自心耳”,认为作诗需要有独创性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宗唐诗,对有切身体验和家国之慨的杜诗尤为推重;薄宋诗,认为“其词径以直”;对明代仿效盛唐皮毛、摹拟雕琢的诗风大加挞伐,称那些“有词无意”的明诗为“瞎盛唐诗”。对前后七子更可谓深恶痛绝,批判不贵余力。主张“诗贵含蓄”,重视和强调比兴,认为“无比兴则实句变为死句”。提出诗与文各自的特点: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重视诗歌的形象性。但对诗歌教育作用的认识仍未脱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是书叙述多用问答之体,并大量引录冯、贺二人论诗之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八卷,不详所据。版本有《适园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郭绍虞选编的《清诗话续编》作六卷加以收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