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先舒(1620—1688),清初文学家,字稚黄(也作驰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为“西泠十子”之一,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有《思古堂集》等。《诗辩坻》四卷,为毛先舒吸取前人理论,辩论历代诗作的诗论专著。此书倡导“温柔敦厚”的“诗教”说,标举“将诗广于天下”,使诗成为“上足以彰知贞淫,而下亦得婉寓怨讥,而亡所讳”的工具。作为理论原则来看,这是迂腐的,但“温柔敦厚”实际上又包含从艺术原则和艺术表现角度来标举含蓄蕴藉的美学思想,当中颇有符合艺术特征、艺术规律的合理因素。例如毛氏认为诗虽有“含蓄”与“讦露”之别,但他强调“含蓄”是诗歌艺术法则的正道,有基于此,他高度赞许唐人张若虚“春江潮水”篇,说它“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是“化工之笔”,这是切中肯綮的。然而他一概排斥所谓“讦露”“俚鄙”,反对所谓“气愤侠中”,这又暴露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论的消极一面。《诗辩坻》对诗抒写情志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学诗的论述上却走入复古的歧路。毛氏推崇汉魏,但对初、盛唐诗歌却视之如“篆隶流为行草”,嫌其格调不“古”;他斥宋人之诗为“伧”,贬元人之诗为“巷”,大嚷“四百年间无诗焉”,这不能不说是其局限。当然,他借复古而标举“诗主风骨”,并且在其评价历代诗作时又能以是否有“风骨”作为褒贬的依据,尽管他对“风骨”的内涵未作具体的阐发,但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诗辩坻》通行本有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