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经堂诗话》


清人张宗楠分类辑录王士祯著作中论诗之语而成的一部诗话著作。王士祯(1634—1711),清初诗人、诗论家、“神韵说”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历官扬州推官,礼部主事、员外郎,户部郎中,翰林侍读,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兵部、户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谥文简,有《带经堂全集》。张宗楠编辑《带经堂诗话》,采自集中下列著作:《渔洋文》、《蜀道驿程记》、《古诗选凡例》、《皇华纪闻》、《南来志》、《北归志》、《广州游览小志》、《池北偶谈》、《蚕尾文》、《蚕尾续文》、《秦蜀驿程后记》、《陇蜀馀闻》、《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话》、《古夫于亭杂录》、《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分甘馀话》。除卷首外分为综论、悬解、总集、众妙、考证、记载、丛谈、外纪八门,六十四类,共三十卷,虽然分类“或嫌琐杂”,但王士祯论诗宗旨从中大体可以考见。此书初刻于乾隆年间,今之通行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戴鸿森校点本,收入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王士祯论诗,上承唐人司空图,宋人严羽,明人徐祯卿、李攀龙诸家诗说,标举“神韵”。所谓“神韵”含意十分丰富: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伫兴而就”,“偶然欲书”,“须其自来,不可力构”,强调自然的兴会和偶发的灵感。在表现艺术上强调蕴藉含蓄,意在言外,有味外之味。他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又赞赏李白、孟浩然诗“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在语言运用上,主张“凡粗字、纤字、俗字皆不可用”,“为诗无论工拙,先辨雅俗。”强调要避粗俗,求高雅,去做作,存本色。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冲淡闲远,推重“古淡”、“隽水超诣”的诗句。在学诗上强调妙悟自得,以“赋家之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为“诗家妙谛”。王士祯提倡神韵,对于明“七子”片面学唐只知挦扯吞剥,以及公安、竟陵、清初宗宋诗派由于过分“宗宋”诗歌又流于率直浅陋的毛病来说,确实起到了救弊补偏的作用。他虽然“宗唐”,但也有取于宋、元,特别是强调妙悟兴会,并不以朝代强分畛域,也确能使人们扩大视野,耳目为之一新,而且推动了诗人对诗歌意境和艺术风格的讲求。但他的理论比较玄虚,当时诗人施闰章评其诗论“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仙人五城十二楼,缥渺俱在天际”。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冲和淡远的风格意境,他所欣赏的也多是脱离现实而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之作,有一定的片面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