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晬语》


作者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诗人、诗论家,格调说的倡导者。著有《归愚诗文钞》五十八卷,曾编《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选本。雍正九年(1731)写成《说诗晬语》二卷,共226条,上起唐虞,下至明代,对历代诗歌的源流正变以及历代名人佳篇,均有扼要的论述。此书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诗触丛书》本、《玉鸡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清照堂丛书》本、《三家诗话选》本、《诗法萃编》本、《萤雪轩丛书》本等,有的版本或作一卷,或有评语、跋语;丁福保辑入《清诗话》中,为今之通行本。沈德潜为叶燮门人,论诗上承叶氏,但也有很大不同。他侧重发挥叶氏强调诗之本源的一面,同时大讲法律格调,提倡温柔敦厚,进一步发展了明代以来的格调说。他论诗重“诗教”即诗歌的政治功用,以“温柔敦厚”为诗歌之“极则”,认为作诗当“比兴互陈,反覆唱叹”,重在“蕴蓄”,重在“主文谲谏”,讲究“优柔善入,婉而多风”。这些虽出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诗说,但从纠正不重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叶燮论事,重理、事、情,法律格调只居于从属地位。沈德潜则十分重视法律格调。他曾选编了《唐诗别裁》,选录唐诗1900多首,分体编排,以便“学诗者沿流讨源”,知以唐诗为“正轨”。在《说诗晬语》中,他更以法律格调作为评议诗歌的重要标尺。他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他认为一首诗歌“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方为“律诗正体”。他甚至对律诗章法作了具体的论述:“起手贵突兀”,“三四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但他并不赞成死守诗法,而是主张通变。他说:“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诗不学古,谓之野体。然泥古而不能通变,犹学书者但讲临摹,分寸不失,而已之神理不存也。”总之他反对“以意从法”,而主张“以意运法”,说得较为圆通。沈德潜是乾隆诗坛盟主,论诗又比较实在,比较灵活,易于为人所接受;同时,“乾隆盛世”也需要他所提倡的那种“温柔敦厚”的诗风,因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