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雪(1681—1763?),字生白,号一瓢,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能诗,工画,善医道。有《周易粹义》、《医经原旨》、《一瓢斋诗存》、《一瓢诗话》。《一瓢诗话》一卷,计230条,有扫叶庄本、《昭代丛书》本,丁福保辑入《清诗话》中,今之通行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排印的杜维沫校注本。薛雪为叶燮门人,诗话中多发挥叶氏学说。全书主要谈论诗人修养、诗歌创作、诗歌赏评等问题,虽多为片言只语,但时有精到见解。关于诗人主观修养,他继承叶燮之说,认为:“作诗必先有诗之基,胸襟是也”,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诗人的人品及诗歌须有感有为而作。他说:作诗当“以人品为先”,“诗不可无为而作”,诗“要有气魄”,“尤要有寄托”。他很重视诗人自身的抱负、志向、品格以及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气魄和忠愤之情。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提出“师今人不如师古人”,主张读书破万卷,学习古人的胸襟、人品、学问,另一方面,他反对拟古,重视诗人自身的个性和面目。他说:“拟古二字,误尽苍生”,“学诗须有才思,有学力,尤要有志气,方能卓然自立,与古人抗衡”。他说自己“作诗稿成读之,觉似古人即焚去”,反对摹拟的态度十分坚决。《诗话》中也讲字法、句法、章法,但他认为“诗有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主张灵活运用,而不作死板刻画。又说:“格律声调,字法句法,固不可不讲,而诗却在字句之外”,认为作诗绝不可为法所拘,仅于字句求之。关于诗歌的赏评,他主张读者“读诗先要具眼”,又说:“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程,读不得杜诗”,强调读者应具有足够的识力、学力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些见解在诗学上都有可贵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