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重华(1682—1754),字实君,号玉洲,江苏吴江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贞一斋集》。《贞一斋诗说》一卷,丁福保辑入《清诗话》中,为今之通行本。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诗答问三则》,着重阐发诗学观点,提出诗有三要(音、象、意),诗有五长(神、气、巧、词、事),并评述历代诗作,辨析诗歌正宗,折衷尊唐宗宋之论,认为学诗“原不可时代限”。第二部分《诗谈杂录》,共100条,琐议历代诗人及诸体作法,指示人们学诗要领。李氏论诗,兼重“性情”和“学问”,认为“诗有性情,有学问。性情须静功涵养,学问须原本六经”,又认为作诗当“陶治性灵为先”,而“折衷于六义”,在他看来,如无学问根基,易流于轻薄,所以他说“诗道最忌轻薄”,“胸多卷轴,蕴成真气,偶有所作,自然臭味不同”。但他也不主张卖弄学问,反对“作诗专尚隶事,看诗专重出典”的诗风。他不赞成“以可解不可解为诗中妙境”,说“一味模糊,有何妙境?”他论诗又重赋比兴,说:“有兴而诗之神理会具”,“比在律体尤得力”,“化工妙处,全在随物赋形”。又很重视声律,主张初学者反复吟诵以求“悟澈音节”,并以此为学诗捷径。郭绍虞在《清诗话·前言》中说:“重华与沈德潜、袁枚同时,而其论诗既不如沈氏之拘,也不同袁氏之放,本之性灵,润以格律,能于二家外别树一帜,……能尽吸诸家之长而无其偏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