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批评家。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嘉庆二年(1797)。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江宁、溧水、沭阳等地知县,33岁辞职后居江宁小仓山随园(今南京市北)。袁枚一生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七十余卷,诗话,说部等30余种。《随园诗话》十六卷,另有补遗十卷,其中最重要论诗主张即“性灵”说。所谓“性灵”,即要求诗歌反映诗人的真感情,真感受,而且这种反映应该是诗人性情与灵机的有机结合而不露半点斧凿痕迹。袁枚认为:“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所以他在《诗话》中反复申明自己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如:“诗者,持其性情”,“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诗,以言我情也”。由此出发,袁枚提倡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反对只主“温柔敦厚”一途的格调派,也反对诗歌强分唐、宋优劣和贵古贱今。关于继承与发展,袁枚认为“古人门户,各有祖述”,不要“妄薄前人”,主张“翻陈出新”。袁枚论诗虽标举性灵,反对以考据的方式写诗,却也特别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所谓“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随园诗话》中也杂有不少庸俗、陈腐的东西,当时就有人指责它有“收取太滥”之嫌,不过瑕不掩瑜,它仍不失为中国诗话史上一部重要著作。《随园诗话》一问世,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程度,“自来诗话,无可比伦”。较早的通行本有乾隆庚戌(五十五年)和乾隆壬子(五十七年)的“随园自刻本”。今天有顾学颉校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排印本,收入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