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经楼诗话》


作者吴骞(1733一1813),字槎客,又字葵里,晚号兔床山人,浙江海宁人,诸生。一生未仕,唯嗜读书,筑拜经楼,贮书甚富。有《愚谷文存》、《拜经楼诗文集》。《拜经楼诗话》四卷,共155条,据自序,书成于嘉庆三年(1798)。有拜经楼丛书本,艺海殊尘本,丁福保辑入《清诗话》中,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全书论人及诗,论诗及事,或记前代和当代诗人逸闻轶事,或摘句评议,或考据订正,或评论诗集诗选诗话之长短得失,往往信笔而书,不成系统,极少正面阐述诗歌理论。但其书也有其诗学上的价值。郭绍虞说,吴骞“以诗人兼学者,故论诗每多考证”。他对古今诗话、杂记中的纰谬,作了严肃的考订辨正,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如论古乐府《敕勒歌》为斛律金所唱而非其所作,说七字中两协韵之体始于汉代,考察宋人赵孟奎《分类唐歌诗》版本之源流,考订沈约《四声韵谱》之真伪等等,都言之凿凿,态度严谨。吴氏虽未系统阐发其诗学理论,但从他录他人之语及摘评古今诗歌仍可窥见其诗学见解。如称道陈枚之诗论“以温厚蕴藉为体,以风雅鼓荡为用。……一观意思,二观体裁,三观句调,四观神韵,四者皆得,方为全诗,四者中更以意思神韵为主”,引录顾炎武《诗律蒙告》“学诗不可但学句法,须以一气浑成为上”,可见其论诗倾向。吴氏评诗,也多重“气象”,“意致”,“风华典丽”、“波澜洪阔”、“言外不传之妙”等等。他还说:“诗有用巧而见工,亦有用拙而逾胜者”,主张不以巧拙来论诗之高下得失。他对诗歌的声韵尤其是双声叠韵十分重视,书中多次论及。此外,吴氏论诗,还重视诗歌对现实的反映,如赞扬曹石帆“身处流离颠踬之际,诗多苍凉抑塞,读之可想见其大概”。因此,在诗话中记载了不少虽为“无名之辈”所作,但却深刻反映自身遭遇与真情实感的动人诗篇,其中不少是“闺秀”妇女的诗,留下了可贵的诗歌史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