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小石帆亭著录》

《小石帆亭著录》


清人翁方纲编选校订的论诗著作。翁方纲生平见《石洲诗话》条。此书六卷,书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主要介绍王士祯的诗论。石帆亭为王士祯论诗授学之处,翁方纲倾慕王士祯,故将自己著述之处命名为“小石帆亭”。卷一为《新城县新刻古诗平仄论》,主要介绍王士祯的《古诗平仄论》。汉魏古诗,本不讲究平仄格律。唐代律体盛行之后,诗人写作古诗,便于有意无意之间避免律调。明人论诗,重视声律,对此已有所悟。王士祯也发现了此中奥秘,对弟子偶尔谈及。后来赵执信作《声调谱》,开始揭秘而主张写古诗须讲究声调。翁氏此卷更将王士祯古诗平仄论合盘托出。卷二为《赵秋谷所传声调谱》,此卷虽介绍赵执信之声调谱,但多删节和异议,目的是纠赵谱之失,并申明王士祯《古诗平仄论》之理论。卷三、四为《五言诗平仄举隅》、《七言诗平仄举隅》,主要以魏晋及唐人五七言古诗的实例来介绍王、赵之声调谱,说明古诗的声律,其中也有翁氏个人的见解。卷五为《七言诗三昧举隅》,专谈风格意境、情致韵味,重点是发挥王士祯的神韵说。翁氏从王士祯《古诗选》中摘取一部分七言诗,用以证三昧之旨。但他所说的三昧,与王士祯编《三昧集》之旨又有所不同。他说:“三昧有山水语,有禅悦语,有边塞语,要之其理则一也。”“平实叙事者,三昧也;空际振奇者,亦三昧也;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者,亦三昧也,此乃谓之万法归源也。若必专举寂寥冲淡者以为三昧,则何万法之有哉?”可见他对三昧的理解比王士祯宽泛。对神韵的理解,翁氏也不同于王,他说:“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虽然,究竟言之,则格调实而神韵虚,格调呆而神韵活,格调有形而神韵无迹也。”在卷末附录的翁氏自著《渔洋诗髓论》中也说:“二李言格调,而先生言神韵,格调化而为神韵,则千汇万状皆归大冶,而岂伤于执一乎?”他企图折中格调与神韵,而把格调、神韵、肌理熔于一炉。上述五卷丁福保分别辑入《清诗话》中(卷一改题为《王文简古诗平仄论》),为今之通行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