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答问》


作者陈仅,生卒年代不详。清代诗人,字余山,号渔珊,浙江鄞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历官陕西、宁陕厅同知。著有《群经质》、《诗颂》、《继雅堂诗集》三十四卷。《竹林答问》一书,通行本有《清诗话续编》本。书中记陈仅侄诗香问作诗之法,陈仅回答,属语录性质的诗话。陈仅论诗,宗明后七子中的谢榛,主张“格调说”,反对“性灵说”。陈氏认为作诗要走正道,“学诗必以杜为宗,固也,然各有入手处。五古……而以李、杜、韩、韦为四海,七古由王、李、高、岑入手,七律由随州及大历十才子入手……”。“吾师汪竹素先生尝诲予曰:‘子以宋诗入门,故后虽竭力学杜,终不能摆脱窠臼’。”所谓正道,就是学唐诗,他认为唐诗“俯笼万有”,气格高,宜为楷模。他还很注重炼字琢句,强调炼虚字难,但他又认为“炼句、炼字皆以炼意为至,句、字须从意中出也。”这些看法与谢榛的《四溟诗话》观点很相似。他讲究格调、技巧,主张养气,强调诗人要有自己的气韵风格,他说“诗以气为主,此定论也”。也很接近谢榛有关“气格”的主张。他认为诗当在不生不熟、不隐不露,不陈不新之间则与谢氏的“贵乎同与不同之间”一脉相承。但他的文学主张还是与格调说有区别的,他认为不能因“执典实训诂而失意象,拘格式比兴而遗性情”,强调不能因过份讲究格调而使内容遭破坏,也不能因过分追求比兴的格式而丢掉了诗中蕴含的情感。所有这些,都说明他在接受了格调说,反对性灵说的同时,又悄悄地在他的诗论中渗进了性灵说的神髓,以救格调说之不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