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题乐府论


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中的一则,阐述古乐府的源流体制,说:“汉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诏司马相如等赋诗合乐,因有乐府之名。自汉以迄唐、五代,凡乐皆诗也。唐史臣吴兢作《乐府古题要解》二卷,传其解,不传其诗。宋太原郭茂倩作《乐府诗集》一百卷,删订详明,集古今乐府之大成。……所载古题乐府诗,有鼓吹、铙歌、横吹、鼓角、相和、平调、清调、瑟调、楚调、清商、吴声、舞曲、琴曲、杂曲之分,或为军中之乐,或为房中之乐,所用不同,音节亦异。又分隋、唐杂曲为近代曲辞,以别于古而不列之新乐府,以其皆有所本,皆被于乐,与古不异也。唐世乐皆用诗,然已稍变其格,如今体二韵四韵诗,皆叶宫商,此前代所未有也。至于拟古之作,其文往往与古辞异同;意当时诗人即未必能歌,而皆诸音节,故但用其题,谐其声,而不必效其式。五代以后,乐不用诗,乐府音节,举世失传,其名仅存,其声盖不可考。”他认为从汉至唐、五代,乐府诗均与音乐有关。接着,他提出宋以后,诗人作乐府,只在章句体裁上模仿古人,而未能被之管弦,诗与乐脱离了关系,甚至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