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中的一则,阐发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以及创作要求。他说:“七言律诗始于初唐咸亨、上元间,至开、宝而作者日出。少陵崛起,集汉魏六朝之大成,而融为今体,实千古律诗之极则。”他认为与杜甫同时的作家,“或对偶不能整齐,或平仄不相粘缀”,仅杜甫“一人独步”。又说:“中唐律诗始盛。然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言八句,竟似无意求工。钱、刘诸公,以韵致自标,多作偏枯,格中二联,或二句直下,或四句直下,渐失庄重之体。义山继起,入少陵之室,而运以浓丽,尽态极妍,故昔人谓七言律诗莫工于晚唐。”但同时,他也指出了晚唐七言律诗之弊:“自此作者愈多,诗道益坏。大抵组织工巧,风韵流丽,滑熟轻艳,千手雷同;若以义求之,其中竟无所有。”钱氏论诗,注重命意,因而他提出了七言律诗的创作要求:“以命意为主,命意不凡,虽气格不高,亦所不废。意无可采,虽工弗尚。所谓宁为有瑕玉,勿为无暇石,盖必深知戒此,而后可言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