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持其性情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论述诗歌特点问题时引《孝经·含神雾》云:“诗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也。”袁枚论诗标举性灵,他反对王安石所谓“诗者,寺言也。夺为九卿所居,非礼法之言不入,故曰‘思无邪’”的观点。他认为由诗并不一定能观诗人品第,因为诗歌创作的特点是“一往情深,言由衷发”,它表现的往往是诗人“兴会所至”、刹那间的灵感和性情,所以即使是“四朝元老”、“开国名臣”也有可能作出“哀筝两行雁、约指一勾银”或“便牵魂梦从今日,再睹婵娟是几时”之类缠绵、婉约的诗歌。从“性灵说”出发,袁枚的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完全否认诗品与人品的微妙联系,也是有悖于诗歌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