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不本于性情


宋人方岳提出的观点。他在《深雪偶谈》中说:“诗无不本于性情,自诗之体随代变更,由是性情或隐或见,若存若亡,深者过之,浅者不及也。昔坡公云:’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固已至矣。李杜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之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坡公本不以诗专门,使非上干汉魏晋唐,出入苏、李、曹、刘、陶、谢、李、杜,潜窥沉玩,实领悬悟,能自信其折衷如是之的乎,……坡公海表和陶诸篇,可以见其所趣,无不及焉。虽然,汉魏晋曷尝舍去性情,别出意见,而习为高远之言哉?当其代殊体变,性与情之隐现、存亡、浅深,虽其一时之名能诗者,亦不能自必其所至之然也。唐风既昌,一联一句,满听清圆,流液隽永,首肯变踔,性情信在是矣。然词藻胜则糟粕,律度严则拘窘,能不脂韦于二蔽之间,而脱颖奇焉。则天成、自得、超然,何得无之?至于作止雍容,声容婉穆,视温柔敦厚之教庶几,无论汉魏,顾晋以后诸人,自靖节翁之外,似未喻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