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贺贻孙关于诗文含意深厚在于作者内在涵养的见解。他在《诗筏》中说:“诗文之厚,得之内养,非可袭而取也。博综者谓之富,不谓之厚。秾缛者谓之肥,不谓之厚。粗僿谓之蛮,不谓之厚。”“厚之一言,可蔽《风》、《雅》。《古诗十九首》,人知其淡,不知其厚。所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此指诗文内蕴意味的深沉浑厚,得之于作者内在的有关涵养,即得之于他的学问根抵于《风》、于《雅》。贺贻孙认为,李白、杜甫的诗歌“神气与味皆厚”,但有些人学杜甫,“形状庞然,自谓厚矣”,其实细加推量,其“神浮”、“气嚣”、“味短”,所谓“画孟贲之目,大而无威,塑项籍之貌,猛而无气”。如此这般,“安在其能厚哉?”与此同时,贺贻孙还认为,“古今诗文能厚者有之,能无厚者未易观也。”而“无厚之厚”,即看起来浅近易解,实则深厚之至,这样的诗古往今来,更是凤毛麟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