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诗流变


清人徐世溥对国风在后世的影响与继承的看法。其《榆溪诗话》说:“春秋以后无复采风陈诗之举,故列国享燕,其卿士唯歌旧什而已,未闻陈灵以后有新诗者。一变为骚,遂启赋端,而比兴亡于赋。至汉《安世房中歌》,居然雅颂矣,然而非风也。十九首,真得风人之旨与音矣,然出于士大夫所为,而非民间之作,亦不可以为风也。古者之风,皆可弦歌,则非独雅颂为乐矣,自《郊祀》、《铙歌》作而以乐府为雅颂,于是乎雅颂遂亡于乐府。五言作而以古诗为风,于是风又亡于古诗。其出自民间而为风,且入乐府者,唯《子夜》诸歌,而其辞淫、其声靡,又不可以训也。诗余与词典已朕兆于此,而古诗尽亡矣。故词曲者,风与乐府之流而合也,自士大夫为词曲而民间之歌莫采,于是乐府独流为曲而又与风分矣。”徐世溥认为,《诗经》中国风有这几个特点:采自民间、运用比兴、可以入乐及内容雅正,而后世诗作仅继承了一部分而遗弃了其他部分,他并具体考辨了历代诗作的继承与遗弃,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国风与后世诗作的关系及后世诗作自身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国风特点的被遗弃虽说是可惜的,但后世诗歌要前进,只是在精神实质上承袭国风即可,而在其他方面则应创新,这是诗歌发展的规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