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歌欣赏的论点。《诗话》记载了这样两则作者亲身的感受。一次,他和黄晋卿投宿于杭州佑圣观,见月光隔着墙外的古柏照过来,“玲珑晃耀”,油然而生做诗的欲望,后来,他读宋人潘良贵描写这种情景的诗:“圆月隔高树,举问何以名?镜悬宝丝网,灯晃云母屏。”便产生了很深的感受。又一次,他和谢君植同登京口北固亭,“临视大江,风起浪涌,往来帆千百,若凝立不动”,便更觉唐人许棠“千帆来去风,帆运却如闲”实为佳句。于是,他提出“作诗之妙,实与景遇,则语意自别。古人模写之真,往往后人耳目所未历,故未知其妙耳。”认为读者只有在“耳目亲历”,体察了作者所经历的类似的生活之后,方能理解诗歌的高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