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钱泳所揭示的一种文学现象,诗歌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客观效果。他在《履园谭诗》中记载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会:“诗有无心讥刺,而拈来恰合者。余中年常出门,每于四五月夜独宿舟中,听蛙声喧杂,终夜不寝,偶书绝句云:‘信宿扁舟夜未央,蛙声阁阁最凄凉。荒江月落天将晓,不辨官私闹一场。’一日在长安,有某冢宰见之,笑曰:‘此诗当为江南吏治而作也。’余大惊,遂谓草茅下贱,何敢妄议时事,偶然得句,实出无心。此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也。”从这段记载可知,作品的客观意义总要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而读者读诗,往往要产生想象、联想,也就是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因此,不同时代的人读诗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