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梅尧臣提出的关于诗歌的创作要求与审美标准。欧阳修《六一诗话》载梅尧臣论诗之语:“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举例说,贾岛“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写的都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但比不上“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欧阳修说:“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梅尧臣答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梅尧臣主张诗歌立意贵在新颖,诗句应力求准确工稳。诗歌描写景物要使读者产生如在眼前的感觉,而诗歌情志却又应含而不露,“见于言外”,引起读者无穷的回味和联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