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之工的巧妙,即天工之巧。这是清人王夫之要求的作诗所要达到的境界。《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云:“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诗人把饱含胸中的诗情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领会景物的内容而能生发新颖的诗意,描绘事物的形象而能传其神,这样就自然会有精巧完美的句子涌现,可与天工之巧相并列。这种境界是浑然天成的,并不靠人为的字句雕凿。象韩愈、黄庭坚、米芾等人“但于句求巧”,只在字句上下功夫,结果就只能“生意索然”,缺乏诗歌情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