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贺贻孙关于苏轼删柳宗元诗、严羽删谢跳诗的见解。他在《诗筏》中说:“诗有长言之味短,短言之味长,作者任意所至,不复自止,一经明眼人删削,遂大开生面者。然明眼人往往不能补短,但能截长。如柳子厚‘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东坡删其后二句。严仪卿云:‘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了夷犹。广平听方藉,茂陵将见求。心事将已矣,江上徒离忧。’仪卿欲删去‘广平听方藉,茂陵将见求’十字,只用八句。余谓玄晖复生,亦拍手叫快。”此指有些长言的诗歌韵味很短,相反,有些短言的诗歌韵味却很长。长言的味短,乃是由于作者信笔为之,当止而“不复自止”的缘故。象这样的诗歌,一经明眼人删削,于是“大开生面”,焕然新貌。贺贻孙认为象他这里所提到柳宗元的《渔翁》诗和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诗就是如此,前者为苏轼删去最后两句,再无画蛇添足之累,青山绿水间几缕残烟待消,“欸乃一声”,一叶渔舟沐着朝晖返航,所谓诗中有画,“不独摩诘”。而沧浪欲删去“广平”二句,谢诗当由十句变为八句,疏朗有致,言短味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