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黄庭坚提出的作诗方法。夺胎换骨,原为道家语,指脱换凡人的躯壳而成仙,黄庭坚借来比喻作诗善于模仿,从古诗中袭取诗意而另用新辞,达到新的艺术境界。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了黄庭坚的一段话:“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接着,惠洪举例作阐释:“如郑谷《十日菊》曰:‘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气不长。西汉文章雄深雅健者,其气长故也。曾子固曰:‘诗当使人一览语尽而意有馀,乃古人用心处。’所以荆公《菊诗》曰:‘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东坡则曰:‘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如李翰林(李白)诗曰:‘鸟飞不尽暮天碧’(按,此为郭祥正诗),又曰:‘青天尽处没孤鸿’,然其病如前所论。山谷作《登达观台》诗曰:‘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界开,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老尽青天回。’凡此之类,皆换骨法也。”惠洪认为,上述王安石、苏轼对郑谷诗意的承袭,黄庭坚对李白诗意的承袭,均属“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的换骨法。惠洪又说:“顾况诗曰:‘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其诗简拔而立意精确。舒王(王安石)作《与故人》诗云:‘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不知乌石江边路,到老相逢得几回?’乐天诗曰:‘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南中作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醉红。’凡此之类,皆夺胎法也,学者不可不知。”惠洪认为,上述王安石对顾况,苏轼对白居易,在诗意和构思上的承袭,属“窥入其意而形容之”的夺胎法。按,诗歌创作中关于题材、意境、构思等等有历史继承性,不能割断传统,从继承传统这一方面来说,“夺胎换骨”不无积极意义。但如果离开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不注意发挥诗人的独创性,只是片面追求夺胎换骨,就容易走上摹拟因袭的形式主义道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