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南宋初年大将张俊的六世孙。父枢畅晓音律,词名《寄闲集》,旁缀音谱,今已失传。宋亡时张炎33岁,一度北游燕京,失意而归。在四明(浙江鄞县)设过卜肆。词集八卷,名《山中白云词》,清人江昱为作《疏证》。邓牧《山中白云序》将他与周邦彦和姜白石并比,称张炎“无两家所短而兼所长。”《词源》上下两卷,作于丁已(1317年)正月,张炎已年过七十,是他的最后著作,成于《山中白云》结集以后。上卷讨论词乐。他在《杂论》中谈到“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要精思。”这是他重视音律又将文词的构思摆在第一位的观点。值得注意。他对词乐研究深细,为宋代词家论乐的唯一大家,后人多以其乐论为考索词乐音律的依据。下卷谈词的作法、体制及词学观点(包括对宋代词家的评论和作品赏鉴)张炎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清空”、“雅正”和“意趣高远”。后二者是南宋词家一般的主张,“清空”则是张炎独创的词美标准。他认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以“清空”为论词最高境界,因而特别推崇姜夔。他推出姜白石来反对吴文英,也就是他扬姜抑周(邦彦)词学观点的表现。因为吴词浓丽绵密,本近周词;周词晦涩之弊,表现在吴词里最为突出。张炎对“清空”的具体要求,不外措辞疏快,融化典故之类,只是在字面和形式上推求,他尊崇为“清空”的典型作家姜夔,风格也并不仅是“清空”。所以说他的“清空”说虽是一家之言,却有漏洞。但是《词源》和张炎的“清空”说,对后世特别是清代词坛影响深远,“浙派”作家,一直信奉“清空”为填词的最高标准。另外,张炎对豪放词的偏见,也证明其注重形式的创作倾向和词学理论,与南宋远离现实的复雅派词人共通着血脉。不过,《词源》里关于词的作法的议论,是有其自身甘苦经验在的,对后世有启迪和借鉴价值。有蔡松筠较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夏承焘校注本、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本。(皆附录杨守斋《作词五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