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品》


作者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151)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以直言极谏被谪戍云南永昌。曾与“前七子”中的何景明等友善。诗、词、曲、文均作,尤以诗为工,作品中有拟古倾向。杨慎勤于著述,著作多达100多种,数量居明代之首。有《升庵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升庵诗话》、《词品》等。《词品》探讨了词的源流问题,认为“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填词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滥觞矣”。作者特别强调“填词必诉六朝”,这与其“诗必六朝”的诗论观点一脉相承。在词的内容与格律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填词平仄及断句皆定数,而词人语意所到,时有参差。……妙在歌者上下纵横取协尔。”对因内容需要而适当突破格律限制的做法,持肯定的态度。他反对把沈约之韵当作金科玉律,主张填词用韵宜谐俗。他强调了知识修养对词人创作的重要性,指出:“词虽一小技,然非胸中有万卷,下笔无一尘,亦不能臻其妙也。”他对那些从《选》诗和南北乐府及前人诗文中吸取营养的作家作品高度赞赏,对那种妄改前人佳作,狗尾续貂之举则作了讥讽。《词品》中有大量篇幅是对词人词作的品评,他以具体词作为据,不以人品论词品。他评词重情致、意趣,这与其推崇六朝诗歌的“风华情致”有关。他克服了李清照、张炎等人评词的偏颇,对李清照的“婉约”,张子野的“清新”,张孝祥的“骏发蹈厉”,史邦卿、凌彦翀的“清逸”,周晋仙的“飘逸”,陈后山的“纤艳”,姚牧庵的“高古”,梁贡父的“俊雅”,张东父的“深婉风流”,向丰之的“似俗而意深”等等,都持肯定的态度。他称颂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稼轩词为“万古一清风”,万俟雅言词“发妙音于律吕之中,运巧思于斧凿之外”,可见他对各种风格的词人词作,持兼纳并容的宽容态度。《词品》还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有关词调、音律、作者、词句中文字的衍误,以及词作中出现的词语,前人的装饰等等问题作了严谨而精细的考订与辨证。虽然作者论词时观点时有偏颇,录词偶有将作者与作品张冠李戴的现象,评词有失之简单和失之中肯之处,但作为一部“凡曲名所由,流品所自分,罔不了然大备”(李调元《升庵词品序》)的著作,无论从量还是质的方面,在明代都堪称巨制。在整个词学发展史上亦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词品》又名《升庵词品》,明嘉靖本六卷,清李调元函海刻本为五卷,江宁陈作楫以嘉靖本为主,以函海本增补之,对于两本中字句互有讹脱的,从其是者,若均有误,则以本集或选集订正。《词话丛编》从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