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调元(约1778年前后在世),清代文学家。字羹堂,号雨村(一作字雨村),一号墨庄。四川绵州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迁考功员外郎,直隶永道等职。后归家,著述20年。李氏自幼聪敏好学,凡经史百家以及稗官野乘,靡不博览,群经小学,皆有撰述。尝辑自汉迄明蜀人著述罕传秘籍,汇刊《函海》并行于世。还有《童山诗集》、《雨村诗话》等著作。《雨村词话》共四卷,是清代一部重要的词话著作。该词话探讨了诗、词的关系问题,作者一反传统的“词为诗余”的观点,提出了“词非诗之余,乃诗之源也”的独特见解,在词的创作方面,作者主张创新、反对因袭,对生搬硬套前人佳句的行为进行了指责;他强调内容,反对空洞,对用“者也之乎”之类的词句掩盖内容的空虚的恶劣倾向,表示了鄙视和不满。他论词尚雅正,对一些词人好用俳语、俚语、俗语颇有异议,“推秦七,抑黄九”亦与此有关。鉴赏词作,并非如其《序》中所说的“表妍者少,而摘媸者多”,而是从风格、炼意、炼句、炼字,使用白描、翻用成语等手法方面指出前人词作中的佳处,并略加评点,常发前人所未见。该词话用了大量篇幅,对前人词作中出现的生僻词语进行考释,不时纠正一些选本中的失误。当然,作者在介绍词人,引用词句的时候,亦有失考之处,这是不能不使读者注意的。作者在研究词的形成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词话本身产生、发展的问题,这对于词话史的研究,无疑地会有参考价值。《雨村词话》以其内容的充实,研究成果的显著,奠定了它在清代词话史上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词话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词学著作。《词话丛编》据《函海》本收录此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