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同之,清代学者。字彦威,一字在田。德州(山东德州)人。康熙举人,官至国子监助教。工诗。于王渔洋尤笃信谨守,有攻渔洋者必与争。辑有《西圃丛辨》。《西圃词说自序》交代了其写作内容和用意:“于源流正变,是非离合之间,追述所闻,证诸所见,而诸家词话之切要微妙者,又复采择之,参酌之,务求除魔外而准正轨,以成此填词之说。”在“源流正变”方面,他认为“诗余为变风之遗”,发展了前人的观点;他主张对各种风格的词,要兼收并蓄,认为“婉约自是本色,豪放亦未尝非本色也”,对王渔洋内“南北宋止可论正变,未可分工拙’之论备加赞赏,认为陈眉公的张柳苏辛词“各有优劣”的看法为“词论之至公”者。在“是非离合”方面,他探求诗、词、曲的异同,指出:“诗人之词,真多而假少,词人之词,假多而真少。”“词与诗体格不同,其为摅写性情,标举景物,一也。”“诗词风气相循”,“诗贵庄而词不嫌佻,诗贵厚而词不嫌薄,诗贵含蓄而词不嫌流露。”司与曲“不同者口吻,而无不同者谐声也。”他提出词的创作理论,指出填词非小道”,认为词“情景不可太分”,“词须有寄托”。他吸取沈伯时‘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的观点,提出了“词以神韵为主”、“须纵横入妙”的理论;他把填词的要求概括为“要诀”,即“惟能去花庵、草堂之陈言,不为所役,俾滓窳涤,以孤技自拔于流俗。绮靡矣,而不戾乎情。镂琢矣,而伤夫气。”他重视并深入研究了词律,提出“词韵分上去”、“上去须相配’、“去声重要”;他指出:“词不能失腔”,“词以谐声为主”等。他对辛弃疾、柳永、姜夔等词人及其词作亦有评论。在“采择”、“参酌”诸家词话方面,他把邹、彭、王、宋、曹、陈、沈、贺等等诸人论词的“切要微妙者”作了辑录,补充了自己的“填词之说”。《西圃词说》在上述三方面的贡献,使它成为一部有特殊价值的词学著作。《词话丛编》据《古懽堂》家刊本收录此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