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坛丛话》


作者陈廷焯(1853—1892),清代文学家、理论家。字亦峰、世焜,丹徒(江苏镇江)人,流寓江苏泰州。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年少学诗专宗杜甫;20岁后开始专攻词学。平生论词,推崇常州词派谭献、庄棫,受庄氏影响最大。曾选古诗词二十六卷,得3000多首,名曰《云韶集》。著有《白雨斋词存》、《白雨斋诗钞》及《白雨斋词话》三种。《词坛丛话》一卷,成书于同治十五年(1874)。这一年陈廷焯仅22岁。这是一部着重评论历代词人、词作的词论著作。陈氏论词,“以雅为正宗”,认为“词虽不避艳冶,亦不可流于秽亵”。常州词派论词力宗北宋,以纠正浙派唯宗南宋的弊病。作为从浙派转向常州词派的词论家,陈廷焯却能融二者之长而自立新意。他一方面提出“词至于宋,声色大开”,而“风格之高,断推北宋”,认为南宋词虽也尚风格,却有“生硬处”,“不若北宋之自然”,但在纯正方面,北宋词却又因“间有俚词,间有伉语”而不及南宋。最后得出结论:“北宋词,诗中之风也。南宋词,诗中之雅也。不可偏废。”十分中肯公允。在思想内容上,陈氏自是力主“寄托说”,如认为苏轼词“一片去国流离之思,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寄慨无端,别有天地”。吴梅村“以易代之时,欲言难言,发为诗词,秋月春花,满眼皆泪”。于清代词人,首推陈其年,次推朱竹垞,对郑板桥也多有赞语。此外,对所选《云韶集》的宗旨、体例及选词的一般常识,也有论述。《词坛丛话》体现了陈廷焯早年的词论主张,所论不多,却也有独到之处,应加以重视。通行本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