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廷焯(1853—1892)清代词人,词论家。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者十四年(1888)举人。年20始作词,受浙西词派朱彝尊影响,曾选古诗词二十六卷,得3000多首,名曰《云韶集》。后来转向常州词派,著有《白雨斋词话》八卷。《白雨斋词话》是词话中篇幅最多的一种,原刻本为光绪二十年(1894)刊行,曾有作者自序。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3年有屈兴国《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十卷本,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另外还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收录其书的八卷本。全书论词宗旨是针对当时词坛受浙西词派轻佻浮滑弊病影响而强调“沉郁”之说,认为“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主张作词要符合儒家“诗教”原则,提倡“温柔以为体,沉郁以为用”;在表现方法上,极力推崇“寄托’说,强调“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并以此作为标准,评论历代词人词作,备赞词坛“五圣”:贺铸、周邦彦,姜夔,朱彝尊、陈允年以及常州词派谭献等人。在对词的本质特征认识上主张“关乎性情,通乎造化”,强调词的抒情言志的特征和委婉含蓄的特点。此书继承了常州词派的理论,在张惠言、庄棫、谭献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常州词派的理论纲领。作者在《引言》中自云:“余窃不自量,撰为此编,尽扫陈言,独标真谛,”表现了陈氏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因而此书同《人间词话》、《蕙风词话》被称为清末三大词话,对当时的词坛发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诗话词话的发展作出了可观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