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王国维撰。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作静庵,号观堂,浙江海宁县人。曾先后任教于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后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馆编辑,以及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著述有《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等。《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年,全书分为“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三部分。通行本为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本,即1962年版《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入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五册。
王氏早年嗜读西方哲学、文学著作,尤受尼采、叔本华影响,因此《人间词话》是王氏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近代文论融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系统、完整的理论构架和较新的理论观点。王氏词论核心是“境界”说,他对“境界”理论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其一是确定了“境界”在词作中的价值地位。在他之前,也有不少文论家以“意境”论诗论文,但却未能将“意境”强调到压倒一切的高度。王氏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其二是区分了意境的不同表现形态。王氏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提出“造境”与“写境”;提出“意与境浑”与“以意胜”和“以境胜”等概念和观点,区分了境界表现的不同形态,从而在创作方法上引出对现实主义(写实派)和浪漫主义(理想派)的思考;在审美风格上引出对“优美”与“宏壮”的思考。其三,确定了“境界”的基本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王氏认为“境界”由“意”与“境”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他认为:“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为了更好地创造意境,王氏还提出了观察生活的原则: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提出了艺术真实性的原则:“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提出了对形神关系的原则:“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等等,为其意境理论创造坚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王氏还运用“境界”评词论词,使其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人间词话》既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总结,又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既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发展的承上启下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