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风词话》


近代词人况周颐撰。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字夔笙,号蕙风,广西临桂人。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精于词学,尤擅词论。著有《蕙风词》二卷,《蕙风词话》五卷,续编二卷。续编是从况氏各种杂著中辑录编成的。通行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本,收入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五册。况氏词风细腻典雅,在清末词坛上独树一帜,与王鹏运、未孝臧、郑文焯合称为“清末四大词人”。《蕙风词话》在前人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词学理论,与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同为常州词派的理论纲领,代表了常州词派词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清末颇有影响。全书最有理论价值的是第一卷,重在论述作词之法。首先,它认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其“重”表现在“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其“拙”表现在“拙不可及,融重于大于拙之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其“大”表现在“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惠之笔能胜任也”。提倡沉着厚重的风格,自然朴实的表现方法,寄托深远的境界。其次,提倡“真”,认为“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并对常州词派标举的“寄托”有所发挥和补充,认为不能“呆寄托”,要真实自然地表现“性情”、“性灵”。再次,提倡“意境”,认为“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并极力主张以“融景于情”、“设境意中”、“景中有情”的情景交融方式来创造意境。同时,又极力推崇“以深静为至”的词境。况氏创作理论多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提倡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的风格,认为作品要“恰到好处,恰够消息,毋不及,毋太过”,因此词作理论充满了朴素的艺术辩证法因素,在心与物、物与景,内容与形式,借鉴与创新关系上辩证地论述了曲直、巧拙、厚薄、刚柔、淡浓、虚实、方圆、大小、疏密、动静等关系,力求公允、准确、全面、辩证,表现出评词论词的特点和风格。因此,《蕙风词话》在清末词坛有很大影响,在中国古代文论史和词话史上有突出地位和成就。但评词中也表现出较浓厚的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孤傲的思想,使某些评论带有偏狭性,并有忽略现实生活的倾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