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代学者王国维对词的音律声调提出的要求。《人间词话删稿》曰:“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十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得声。‘慢骂”二字,皆从m得声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也。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双声叠韵是诗词创作中时而碰到的问题,一方面它对诗词音律声调有一定影响,运用得好,会促进诗词格律的完美、适当调节诗词的音韵节奏,获得良好效果。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双声叠韵,专在音律声调上做文章,从而恪守音律而受其束缚,势必会影响词的内容的表达,导致音律声调的破坏。因此王氏在肯定了双声叠韵的作用时提出“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说明正确运用诗词音律声调的重要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