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代词人况周颐对词的意境创造提出的要求。《蕙风词话》曰:“涩中有味、有韵、有境界,虽至涩之调,有真气贯注其间,其至者,可使疏宕,次亦不失凝重;难与貌涩者道耳。”况氏在这则论述中强调了对“涩”的区分和深入认识。“涩”与“貌涩”是不同的。所谓“貌涩”指表现在字句之表面的滞涩隐晦,令人难以卒读。而况氏要求的“涩”则是指作品内容、意境的曲折含蓄和蕴藉。因此,“涩中有味,有韵,有境界”、“有真气”,这样才使“涩”中的多种因素的作用表现出艺术的魅力和审美的价值。况氏继而还指出,“涩”之至者,既可表现为“疏宕”的豪放词风,亦可表现为“凝重”的沉着厚重的词风,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