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与不隔


这是近代学者王国维对词的立意境界创造的认识。《人间词话》曰:“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千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此两句原倒置)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废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王氏在评词论词中提出“隔”与“不隔”的标准,主要是从词的立意,意象和境界入手来评判词的优劣高低。所谓“隔”就是指词的意象朦胧,立意模糊,境界含糊,语言晦涩;所谓“不隔”指词的立意明晰,清楚,意象鲜明、传神,语言朴实、流畅,也就是要做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肺,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语都在目前”。同时,“隔”与“不隔”还可理解为表达自然还是雕凿。自然即“不隔”,雕凿即“隔”。王氏是旗帜鲜明地赞同“不隔”而批评“隔”的。他多以“隔”批评姜夔词,就是针对姜词的晦涩、雕凿而言的,同时,他也多以“隔”批评南宋词,也是因为南宋词家多喜以清空婉曲为词,从而使词意曲折隐晦,由此而造成“隔”的弊病。王氏对“隔”的批评对于纠正词坛崇尚清空、隐晦词风的偏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