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这是近代学者王国维对意境创造的认识。《人间词话》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氏在这则论述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概念。所谓“有我之境”指作者思想感情浓郁、自我意识强烈,并直接表现在作品中的境界。它十分强调“以我”来观物。“以我”来进行创作,从而以先入为主的形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移借到物中,从而使物具有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王氏举例证明,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显然指“我”之泪眼,指代“我”之伤春之情,但“花”何以能“语”与不语,“乱红”何以能飞过秋千去,这就是因为“花”已不是普通之花,而是凝聚了“泪眼”,即作家的思想感情之花了,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是一种以意取胜的意境,是在情景交融中以情取胜的意境。“无我之境”则指作家的思想感情隐蔽于物中,不直接外露的意境。他要求作家不是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即以客观的眼光,以“无我”“忘我”的眼光来观物,从而使“我”融于“物”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交融,物我浑一的境界。王氏举例说明:陶潜《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现“我”,而是通过写景将“我”之悠然之情蕴藏在景物之中,景物之悠然正是“我”之悠然的具体表现。因此,诗人并未直接写出“我”,但“我”则蕴藏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以境取胜的意境,在情景交融中是以景取胜的意境。前者感情色彩浓郁,主观性强,表现为壮美多;后者宁静淡泊,飘逸超诣,表现为优美多。两者形成意境表现的不同形态,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正如“造境”与“写境”有联系一样,“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有密切联系。古人为词,既能写“有我之境”,又能写“无我之境”,说明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都强调情景交融、意境浑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