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人陈匪石对词的立意的要求。《声执》曰:“张惠言论词曰:‘缘情造端,兴与微言以相感动。’又曰:‘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畅,各有所归。’盖托体风骚,一扫纤艳靡曼之习,而词体始尊,清季词风,上追天水,实启于此。周济继之,其言曰:‘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以无厚入有间,意感偶生,假类毕达。虽铺叙平淡,摹绩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羡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以风骚汉乐府之法说词,而实取于六义中之比兴。顾比兴之义,毛传只标兴体,二郑始加分疏。孔氏正义申之,谓‘美刺俱有比兴’,‘比显而兴隐’。又释先郑托事于物为兴之说,谓‘取譬引类,发起己心’,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复阐明之,谓‘兴婉而比直,兴广而比狭。二者皆喻,而体不同。兴者兴会所至,非即非离,言在此意在彼,其词微,其旨远。比者一正一喻,两相譬况,其词决,其旨显’。则张、周二氏之言,又即毛诗学者之所谓兴也。夫论词者,不曰‘烟水迷离之致’,即曰‘低徊要眇之情’。心之入也务深,语之出也务浅。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静思之遇于物象之外。每读一遍,或代设一想,辄觉其妙义环生,变化莫测,探索无尽。……”陈氏在这条论述中阐明了比兴之法的渊源和发展,说明了比兴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从而肯定了比兴在表达作品思想内容上的重要作用,他以张惠言,周济等人强调“寄托”的特点说明词的比兴手法运用的重要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