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北侧。现为安徽省省会,辖长丰、肥东、肥西三县。因东肥河、南肥河流经境内而得名。汉始置合肥县,东晋改汝阴县,为南豫州治,隋复改合肥县,为庐州治,元以后为庐州路、府治,1949年设市。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境内山青水秀。近郊大蜀山与远郊浮槎山、鸡鸣山遥映成趣。南临巢湖、可达长江;北有瓦埠湖,与淮河相通。古迹有逍遥津、教弩台、包公祠、稻香楼等。
郡城眺望(1)
(宋)郭样正
蜀山迥出千螺秀(2),肥水长萦一带回(3)。
犹有金陵藏后浦(4),不惟铜雀起高台(5)。
过庐州(6)
(宋)朱服
昔年吴魏交兵地,今日承平会府开(7)。
沃壤欲包淮甸尽(8),坚城犹抱蜀山回。
柳塘春水藏舟浦(9),兰若秋风教弩台(10)。
独有无情原上草,青青还入烧痕来(11)。
淡黄柳(12)
(宋)姜夔
空城晓角(13),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14)。看尽鹅黄嫩绿(15),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16),明朝又寒食(17)。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18)。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合肥城楼(19)
(清)黄景仁
筝笛声消极浦间(20),逍遥津水尚湾环(21)。
英雄浪卷都无迹,城郭珠沈竟不还(22)。
生惜文鸳名似锦(23),旧倾韦虎望如山(24)。
登楼此日容清啸(25),词客淮南鬓已斑(2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